|
|
会议预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 “区域国别研究青年教师论坛”会议公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
“区域国别研究青年教师论坛”会议公告
主办单位: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作坊
主题: 多元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
时间:6月26日(周日)上午9:00 至下午 4:30
地点:上外虹口校区1号楼802—804室
时间
| 地点
| 发言主题
| 发言人
| 6月26日上午9:00-11:30
| 虹口校区1号楼 802-804室
| 人类学关于非洲习惯法研究的困境与反思
| 王伟臣
| 由物哀论浅析东西古典美学的不同进路
| 唐珂
| 民族政策的政治维度与文化维度——以中国为例
| 门小军
|
|
| 中午休息
| 6月26日下午
1:30-4:30
| 虹口校区1号楼
802-804室
| 英国经典著作的文本阅读与现实性的对英决策咨询研究
| 陈琦
| 犹太教与以色列以及美以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 杨阳
| 茶歇
| 语言学的土壤种朵政治学的花——政治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小试
| 曾婧
| 区域、治理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选择
| 汪卫华
|
|
|
|
|
| 附录:发言人简介及发言摘要
王伟臣,法学院,法学博士研究兴趣为比较法律文化、法律人类学,出版专著《法律人类学的困境》一册,发表论文、译文近二十多篇。
发言题目:《人类学关于非洲习惯法研究的困境与反思》
摘要:以马林诺夫斯基为标志,人类学开始使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前工业社会部落社会的法律现象,出现了一批经典的法律民族志,不仅得到了殖民当局的资助和鼓励,而且在人类学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西方学者(后现代所谓的"白人男性人类学家")用英语为写作语言对没有文字的部落社会的习惯法的这些描述和分析,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逐渐受到了质疑能否使用西方的法律范畴和分类体系来分析非西方的法律现象?
西方法律同非西方法律相比,究竟共性大于差异,还是差异大于共性?法律制度有无高级/低级,发达/原始的区别?如何对不同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两位法律人类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这场争论对于国别法和区域法研究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唐珂,英语学院,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曾于日本神奈川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在核心期刊与海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语言符号学。
发言题目:《由物哀论浅析东西古典美学的不同进路》
摘要:“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力图从审美反应机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作用关系、审美与伦理的关系、审美目的论等角度考察它如何体现日本美学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质,以及与欧洲古典美学传统(以德国为代表)在不同层面上复杂微妙的对应和对立,并由此思考东西美学不同的文化背景、精神实践和思维方式。
门小军,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发言题目:《民族政策的政治维度与文化维度——以中国为例》
摘要: 第一代民族政策和第二代民族政策孰优孰劣,争论渐起,亟需对两代民族政策的概念起点和理论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族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民族”概念都不尽一致,不能用“族群”概念取代“民族”概念;强调民族政策“文化化”的第二代民族政策也并非尽善尽美,不仅带有民族同化的痕迹,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有可能增强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分离主义情绪,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公民个人政治权利平等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只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形式上的民族(族群)政治平等,而并非真正的平等的实现。由于中国并非一个成熟的多元社会,因此目前的中国还不能摒弃第一代民族政策,而完全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整合两代民族政策可能更加适合目前的中国。
陈琦,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获伦敦大学Thomas Holloway奖学金和英国政府ORS奖学金)。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会员、英国比较文学学会(BCLA)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英国研究分会会员、上海欧洲学会会员。研究兴趣包括: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英文学关系、比较文学、现当代英国文化、跨文化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撰写专著一部。主讲《英国社会与文化》、《国学典籍翻译》、《中英中美文学关系》(面向研究生)等专业课程。
发言题目:《英国经典著作的文本阅读与现实性的对英决策咨询研究》
摘要:区域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又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既注重对象区域的基础性研究与资料文献的分析,又注重整体性、宏观式的定性研究;既主张集中关注对象区域,又不可避免地考察与区域外各个主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又具有现实意义和极大的实用价值。笔者认为,我们在从事现实性的对英决策咨询研究时,不可忽视阅读英国的经典著作的文本,亦不可忽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决策的无形影响。打个比方,民族就像人一样,外在表现出来的是他的行为举止,但是内在的人格,则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以及成长的背景和经历,了解英国文化的原典,将使我们触摸到英国这个国家灵魂深处的样貌。这些原典就像种子,具体的历史、社会经历则是土壤,它们共同塑造了今天的英国。我们要理清的是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我们的决策咨询研究更有科学性、准确性、长远性。
杨阳,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希伯来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助理,希伯来语专业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2015年3月-9月赴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舒斯特曼以色列研究中心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国际关系,犹太研究,以色列研究。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政治学系任访问学者,并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访学,参与《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中东核不扩散机制研究》、《中东发展报告》等多项教育部课题研究,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校级重大项目:《中东思想库研究》的子项目《中东非阿拉伯国家的思想库研究》,发表以色列研究论文数十篇。
发言题目:《犹太教与以色列以及美以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摘要: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当代以色列国的建立,是犹太复国主义(也称锡安主义)运动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结果。犹太宗教观念对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以色列是一个世俗的民主国家,但宗教又直接卷入其政治事务。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中也有宗教上的认同因素,同时美国犹太教及犹太人也对美以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曾婧,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2014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用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后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日本政治话语分析。2012年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8篇,待发表论文3篇。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国家战略性外交中的政治话语建构研究》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中心课题项目《日本对华政治话语变迁(1972-2014)》。另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
发言主题:《语言学的土壤种朵政治学的花——政治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小试》
摘要:话语分析研究可以揭示政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揭示话语中不平等的权力
关系和话语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为了探索政治话语建构与国家政策偏好的互构关系,我们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小型语料库,通过词频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为政治话语分析提供客观数据依据,同时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有机结合,考察政治话语建构与外交关系的互构关系。我们选取二战后日本历届首相的施政方针演讲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政策偏好结构及其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考察日本从“和平主义”到“积极和平主义”建构过程,揭示“和平主义”和“积极和平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以及隐藏在政治话语背后的国家定位和目标诉求。
汪卫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术兴趣:比较政治学、中国政治、世界政治
发言题目:《区域、治理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选择》
摘要:从略
热烈欢迎本校教师与博士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上外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作坊
2016年6月
小编:允珍
本启事最终解释权归上海外国语大学所有
来源:上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编辑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微信号:gggzwj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学术公益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