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bbs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争鸣:是否需要设立比较文学学科?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188

帖子

8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1:5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言:
比较文学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设立比较文学学科?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整理了学术微信群对这些话题的讨论,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思考。
来源:“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学术微信群



曹小琴 (中北大学)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这个会非常好!去年在交大参加过,对我来说是个比较文学的启蒙,了解了不少学科前沿,听到很多学术大咖的讲解与对话,受益匪浅!希望明后年能有机会再参加。

马诺刘: 这是比较文学作为二级学科在外国文学一级学科下相机成立比较文学二级学会后的第二次大型会议了。此时正值外国文学学术制度已经五个分支的改革,中文学科再次讨论比较文学和语言学与中文分家的问题。比较文学在北美是一级学科,授予比较文学学位,系别上作为比较文学系和外语系并与英语系和古典系有限分设,内容上包含了文艺学、美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跨学科研究如区域研究等,学科门槛为二三门目的语语言能力,通用语言为英语。其中语言学与文学共存于英语系和外语系中,除此之外还另设语言中心涵盖外语和目的语国家跨学科区域研究。这种学术制度经验显然已经在外语领域得到汲取,但在师资方面除了翻译和文学的文本研究是为本行,但在其他有关文学的理论研究、比较文学以及区域研究上,可以说除了北外和上外有比较充足的师资配备,其他学校学院基本上很难达到半数要求。中文要想分设比较文学,除了在理念上还要充分汲取北美经验,还要与研究水平和实际知名度具有碾压优势的文论、美学、语言学做一学术权力比拼。此外,还有学会分设上及其所能涵盖问题上,虽然外文内部另外成立了比较文学二级学会,但在中文这边,除了在比较文学一级学会分设比较诗学分会,另外在文艺理论和美学行当也有比较诗学和比较美学,其理论水平有目共睹。结论是中国比较文学应该全面借鉴北美经验,否则难免自说自话,虽然经过一定的学科改革,但仍然追赶不上北美的实际研究水平。有一次北大前辈刘意青先生谈话,自曝家丑说英语系博士论文又没内容又没理论,我说,如果连英语都不过关,那干脆就在高级学位上授予比较文学学位好了,刘意青先生说正是,都知道刘意青先生拿的是芝加哥大学博士。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现象,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七年,结果学生的语文水平却低于其入学前的中学语文水平,这充分说明中国大学中文和外语的学科设置和学位设置问题极大。另值二十一世纪中国走向世界的步子加快,其中主导性学科要素就是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可以说没有比较文学特别是比较诗学,中国本土再好的学术也传播不到西方,也难以在国际学术圈占领一席位置。就教于群上五百老师

龚刚(澳门大学)@马诺刘 值得探讨

马诺刘:是的,意见交锋会不少@龚刚 (澳门大学)

烟雨江南:如果拉出去这个师资力量,那比较文学独立岂不是空谈了?

张建锋-上海师大:@马诺刘 刘老师(应该是刘老师吧)说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目前其实不是争夺学科话语权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进行研究的问题。外语学院有语言优势,可是除了这个语言优势之外,外语学院还有什么呢?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极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没有本土文化作为支撑,如何比较呢?比较的意义又何在呢?每一种比较背后,都有一种文化本位,如果外语学院能把文化本位构建起来,比较自然不成问题;如果构建不起来,十年之后回顾学术史的时候,外语学院的比较文学研究恐怕只能沦为一场闹剧。个人认为,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下,外院似乎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了。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外院做比较文学,我只是想强调,抢话语权不能盲目,否则真的会闹笑话。

马诺刘:@张建锋-上海师大 张老师,你比我敢说,说到了须正视才能见的事实上

何卫华:@马诺刘 说得非常好,大家要一起努力,历史是创造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什么都不做肯定不可取

张建锋-上海师大:我见过不少外院出来的老师,勤勤恳恳,专注而又敬业,认认真真在自己的园地里开垦,谦逊低调。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朱宪生先生,朱先生研究俄国文学超过了很多人,但是一辈子也没有放言自己是在做比较文学;我也见过一些当下学者,这些学者热衷于赶潮流强话语权,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至于成果则是与学生合作居多,其中猫腻不言而喻。这样的学者是不是学者都要打上个问号,更不要说去做比较了。我自己做比较诗学研究,我了解的比较文学研究者,都是本国文化和文学功底特别扎实的,然后才逐渐深入到他种文化与文学中去。几乎很少见到本国文化文学都不怎么样,然后放胆去比较的。比较研究不是儿戏,也不是玩具,知止不殆,切莫败坏比较文学研究者全体的声誉。

李僴迪:话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时候 "比较文学"设在"外国文学"下边 作为中文系的 我都不敢选这项

马诺刘:@何卫华 周末见。本来想借助本次会,有机会讲一下这些,看会议日程应该没时间,有机会宣告一下也好

柳世军:话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时候 "比较文学"设在"外国文学"下边????好像不是吧。不过,我记得有一文章写过: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张建锋-上海师大:以后避开就是了,起码个人以后会转向文艺学和美学,尽量少趟或不趟这浑水。

李僴迪:学科分类啊 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底下

柳世军:对不起,我理解错了。我以为是外语学院的外国文学。您那是文学院的外国文学分类下的

张建锋-上海师大:将比较文学置于外国文学之下,实在是逻辑混乱的举动。权术大于科学的学科体系设置,遗祸无穷,也是在打布吕奈尔的脸。

曹小琴 (中北大学) :外国文学本质上的确是比较文学,但我国的外国文学教育一直以来架空了对本国文学和文化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缺憾。外语人一直在往外看,对外了解了一大堆,对内却一片茫然,导致比较起来很困难。

张建锋-上海师大:就不应该设置外语学院,而应该是语言与文学学院。外语学院的设置本来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益之计。只是这种权益之计因为利益关系今天愈演愈烈,愈加显得荒谬而已。

曹小琴 (中北大学)  :张君前面说的我同意,但对后面说的持保留意见。外国文学下设比较文学应该是在你说的那个语言与文学学院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的一种策略吧。我还很庆幸外国文学终于下设了比较文学呢。

何卫华:@马诺刘 文科强调不同的观点,欢迎,我们都是在历史之中。

张建锋-上海师大: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胡乱比附,姑且待之。

何卫华:@马诺刘 学科建制也一样,回头再详谈

张建锋-上海师大:比较研究是吃力未必见好的一项研究。与其如此,不如专注于一国文学研究。即使毕生专注于一国文学研究,能打通已极为不易。我可能说的过激,但感受确实如此。曹老师见笑!@曹小琴 (中北大学)

曹小琴 (中北大学) :那外语人就不能做比较文学吗?可人家兴趣就在此呢。外语人可以看到外语原著,中文系大多看的是译本。因此角度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路径和翻译学路径就是一些研究方法。前面提到对本国文学文化的不了解的确是问题,希望决策高层能有一天解决此问题。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外国文学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否则我会很伤心。

黑马:不懂大学里里的设置 我就乱说哈。比较啥是分层次的。如果是在翻译文本基础上的比较 我们可以比较所有文学 如主题思想等。但只要设计原文本 还是得懂原文再比较。否则比较无从谈起。严格说应该通二门以上外语 其中一门必须是英语吧。比较文学专业应该是独立的专业

龚刚(澳门大学):@国荣 矿大(北京)  大家讨论得好,学习了

张建锋-上海师大:不是说不能做,而是说大家共同努力促成一件事,但尽量不要搞学术之外的事情。钱锺书、杨周翰先生都是外文系出身的,不是一样做比较文学,而且学科的奠基和设置都是经他们手才开始的。另外,中文系的不一定就一定看的是译本,外文系的也不一定看的都是原著。没有讲外国文学一棍子打死,只是大家分工不同而已。如果有一天都有能力做比较文学,我个人觉得反倒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话语权之争,我觉得可以休矣。浪费民脂民膏,与贪蠹何异!实在是有悖良知。

@黑马 老师说得好。在国外,比较文学不仅是独立的学科,而且能做比较文学的教授是一种很高的荣耀。

@龚刚(澳门大学)龚老师,我说大了,请见谅!

龚刚 (澳门大学):@张建锋-上海师大 很受益,请继续。我正在接受一个省级科研项目级別的访谈,拟以《以比较文学思维推进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为题,阐述我本人的比较文学研究心路。中国学者的外国文学研究应该是比较文学的,新文学研究也必须有世界文学视野

曹小琴 (中北大学)  :@张建锋-上海师大 话语权之争我不懂,只就纯学术问题讨论。我说的读原著还是译本指的是大多数情况,中文系的高人可读原著,而外语系的也不排除有读译本的情况。

龚刚 (澳门大学):读原著也以英文为主。荷马史詩、古希腊悲剧一般学者只能读译文。

国荣 矿大 (北京):@曹小琴 (中北大学) 我觉得这种说法也有问题,对中国人而言,外国文学可以是美国文学,可以是英国文学,但是,你能说美国文学本质上是比较文学吗?当然,外院的学科缺陷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

Peter: 中国人的比较文学就是外国文学,和西方有些区别。

国荣 矿大 (北京):@peter 我觉得不是这样子的

龚刚 (澳门大学):中文系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外語系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我觉得很好。

国荣 矿大 (北京):98年我上研究生,英语专业出身,比较文学方向,99年,比较文学作为二级学科,放在中文系,再后来,比较文学方向的学生全部归属文化学院,不再归外院管。但是,老师们都很欣慰,因为比较文学终于被承认了

Peter: 真正的比较文学得懂至少三种语言以上。纳博科夫是天生的比较文学。

国荣 矿大 (北京):在国外,比较文学很多是和英语系在一起的

龚刚 (澳门大学):跨文化理论研究至少要掌握英語,没办法,这是international language

Peter: 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时会关照中国文学,加入中国思路无意中是在比较。其实干巴巴的去比较就没有意思了。

龚刚 (澳门大学):不读译著是不可能的。沒有人能够精通所有语言。

国荣 矿大 (北京):99年春天,听上海的陆景尧先生讲座,说学比较文学的学生有前途,懂两门外语,两种文化,我就问他,像我们这样,英语没那么好,中文又没有那么好,怎么可能懂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呢?再然后,就读了很多关于比较文学危机论的文章。

陈希:@国荣 矿大 (北京) 孙景尧先生!

国荣 矿大 (北京):@陈希 谢谢!刚才想了半天

吴秀峰: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者应该会多少种外语,丹穆若什有一个意见,仅供各位老师参考,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会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即使他再有天赋)。那么,未来的世界文学研究,应该是不同语种的研究者在一起合作。各取所长。

Peter: 有人建议取消比较文学的说法。

吴秀峰:西方学者之所以能够精通很多种外语,很大程度上因为同属于同一个语系,学习外语的难度远小于中国人。

杜卫华:@peter 任何学科都有比较,比较教育,比较政治。

龚刚 (澳门大学):如果要取消比较文学,那就索性取消文学专业。

国荣 矿大 (北京):2004年,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又一次听大家谈比较文学的危机,我忍不住说了,作为一个学科,如果总是处于危机中,让大家觉得特别不舒服,好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来也意识到,危机论原来也是学术话语的一种。

吴秀峰:比较文学学科有(也应当有)它的学科界限所在,中国外国文学专业的比较研究往往是忽略了可比性,例如有人拿族裔散居理论讲贾平凹先生的高兴与一族裔文学相比。

龚刚 (澳门大学):比较哲学,比较語言学要不要取消?

张建锋-上海师大: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比较并非易事。

龚刚 (澳门大学):@国荣 矿大(北京) 是的,我从未感到比教文学危机,也从未患失语症

国荣 矿大 (北京) :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命名有误解,但是,每个学科的命名都有可能有问题,就比方说,高等数学,难道数学还有高等与低等之分吗?

朱坤领(中山大学):@张建锋-上海师大 其实,严格说来,文学比较跟比较文学不是一回事。

张建锋-上海师大:这个已经论述的比较充分了。@朱坤领(中山大学) 

国荣 矿大 (北京) :@龚刚(澳门大学) 如果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比较了解的话,就不会再问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问题了。

黑马:我狭隘滴说 我们做比较文学 最好的是拿中国文学与自己精通的那个语种的外国文学比。如果会二门外语 可以去做二国+中国文学   否则只能是宏观理论  真比较必须比较原文文本。

龚刚 (澳门大学):古今中西文白雅俗通吃,且有自己的方向,就没啥危机,也不会失语。

张建锋-上海师大 :知识储备+方向。

Peter: 我看现在国内正真做比较文学的人很少了,都在做外国文学。不知对不?

龚刚 (澳门大学):学无中西,学无新旧,学无有用无用。这是王国维的三无论,和我的通吃论相呼应。

张建锋-上海师大 :尽量不要进了这个学科非要干那个学科的事。

龚刚 (澳门大学):关键要有世界主义的好奇与探索热情

杨春:只要不是为比较而比较 就是有意义的

张建锋-上海师大 :只要不是为比较而比较 就是有意义的+1。职责所在,干好自己的事,然后敬业乐群。

国荣 矿大 (北京):@龚刚(澳門大学) 我同意!所以,现在一般不跟人争执学科建设的问题,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点研究就很好了。

杜卫华:学无中西,学无新旧,学无有用无用。赞一个。学术就是学术,未知的东西。

Peter: 龚老师是打通了中西写文章,可以称得上比较文学。很多人只是在做译介式的介绍。

国荣 矿大 (北京):学科建设是学科权贵人士的工作,我作为学界布衣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好了。

龚刚 (澳门大学):简单说,要有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创造新思想的勇气。把学术当工具,或当谋生手段,注定危机、失语接踵而至。

杜卫华:@龚刚 (澳門大学) 洪堡的理念就是探索未知就是学术。

张建锋-上海师大 :简单说,要有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创造新思想的勇气。把学术当工具,或当谋生手段,注定危机、失语接踵而至。+1。尽量以学科本位为中心,否则必然混乱。人要知道自己的限度,学者亦需如此。

朱坤领(中山大学):简单说,要有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创造新思想的勇气。把学术当工具,或当谋生手段,注定危机、失语接踵而至。+2

Peter: 先得吃饱饭才能做好学术呢。

龚刚 (澳门大学):我们生活在禹甸之內,也生活在世界之中。知识沒有国界,探索无分中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国荣 矿大 (北京):没有龚老师那么好的中文功底,但是,同意您的想法@龔剛(澳門大學)

张建锋-上海师大 :龚师叔是性灵派愚侄是古典派

杜卫华:@peter 说的对,所以洪堡请教授都是高工资,而且不管教授做什么,教授治校,这是1810年。一流大学自然就来了。

国荣 矿大 (北京):古文的简洁精炼美,只能欣赏了。

曹小琴 (中北大学) :@张建锋-上海师大 不管怎样,张君提出很多值得思考讨论和澄清的问题。

张建锋-上海师大:寓性灵于古典之中,这是俺的小目标@龚刚 (澳门大学)

朱坤岭(中山大学):龚刚“新性灵主义”之我见:

诗学基础:以明清性灵说为基础,博采古今中外诗学,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建立完善、系统、成熟、符合民主文学和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诗学理论。
哲学基础:古今中外哲学皆为我用。不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辩,有用者皆可取之。

张建锋-上海师大:@朱坤领(中山大学) 恕兄弟直言,您这宣言的哲学基础反倒说明是没哲学基础。新性灵主义的哲学基础倒不如表述“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之闪现”。

英语系王勣:我心大于宇宙~
朱坤领(中山大学):@张建锋-上海师大 谢谢!我只是把初步的想法写出来,还没成文。我的想法是:我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不是宇宙即我心)。

@英语系王勣 我心大于宇宙,此论有道理!如果考虑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我更倾向于认为,我心和宇宙是并行的,交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的整体。

@龚刚 (澳门大学) 探讨老师的新性灵主义,我的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宇宙观和世界观太重要了,直接决定诗论和创作。

张建锋-上海师大:哲学有许多,但性灵一定是即刻当下对象物之主体冥契,必然是为我的、生命的、自然的、本真的、自在自为的、真理的以及空幻的。

朱坤领(中山大学):
浅谈“新性灵主义”
李贽的“童心说”,袁枚和公安派的“性灵说”,都是对程朱理学弊端的反动,从“存天理,灭人欲”走向个性和人性的自由,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他们否定理性和经典典籍的合理作用,把宇宙的本体和一切本真都归于童心或性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可以说是感性和理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二元对立。

但二元对立不适合当下的审美、哲学、文论、人心和社会生活,“新性灵主义”将提取感性和理性的合理部分,“不问西东”,融会贯通中外文论和哲学,打破民族文学的界限,汲取其中对我有益的部分,重新界定和阐释性灵,以及我心与宇宙的关系,形成合理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顺应当代的社会发展,从民族文学的范畴走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范畴。“新性灵主义”将指引七剑派的诗歌创作,并产生社会性的影响。
说明:
1. 本文经作者授权推送,其他平台转载前须经过授权;
2.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王宁 | 世界主义及其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王向远 | 外国文学研究的浅俗化弊病与“译文学”的介入
曹顺庆 |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谭惠娟 | 拉尔夫·埃利森的生存哲理
陈思和 | 对中西文学关系的思考
郭英剑 | 教学事故
蒋承勇 | 酒神与日神: 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 兼谈文学的人性意蕴
欢迎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外国语大学论坛  

GMT+8, 2025-5-6 13:41 , Processed in 1.8189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