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bbs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封信 by @by_Mark_Qian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94

帖子

8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7 18: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敬的外国语学院领导:
你们好!我是20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航运与经贸文献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新学期来临之际,特地写一些对于学院教学上的建议,望老师们抽出宝贵时间,聆听一些学生的心声。
其实我本科也是在外院读的,所以算不上什么新生,外院给了我许多荣誉,感激不尽!但感性之余,还是要给学院提出理性的建议,出于对翻译的热爱,对于教学质量的关注,我特地和2013级英语笔译专业的学姐作了沟通,了解了一下研一的翻译教学情况,在此提出一些微薄的建议,望学院相关领导采纳,谢谢!
1. 科研重要,教学更重要:
8月27日,从市教委获悉,今年新学期开始,上海8所市属高校将试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激励包括教授、副教授在内的骨干教师走上本科讲台。这则消息体现了市教委欲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决心。有网友调侃道:
“职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究竟讲台上的人能否深入浅出把知识讲生动讲清楚,国外很多讨论课都是高年级给低年级上,获得了什么最关键,职称摆给谁看呐。”回想我的本科,真是往事不堪回首。虽然我们学院也有很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但就感觉只有大一郭勤老师的“综合英语”、大二王云松老师的“英语视听说”、大三吴建国教授的“高级英语”和大三陈梅玥老师的“口译理论与实践”这几门课还挺有收获,其他的课基本是一些“教授”或“副教授”上的,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往往会给学生期末成绩打分比较高,最低也不会低于70分,来博得学生们的欢心,而这实际上是在残害学生,因为这样即便学生的GPA很高,即便拿到了各种奖学金,即便评上了所谓的“优秀学生”,即便拿到了保研名额,即便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又能怎么样呢?说难听点,这是自欺欺人罢了。我发现反而是那些刚入职的讲师,他们上课质量反而比那些“教授”或“副教授”高。
前一阵子,清华大学转岗教师和“非升即走”的政策,最近在网络引发热议,学生们纷纷请愿要求留下上课认真负责的外文系资深讲师方老师。这件事也告诫我们,大学老师的科研、教学都不能瘸。网上有人讽刺道:
“没有科研的老师,教学再好也要转岗;那些教学水平薄弱而科研实力强的红人们,却年复一年地在讲台上念着PPT。”当我问及我们学院13级英语笔译专业的学姐下列几个问题时,她都说没有,而这些都是上外和北外这些高翻学院所强调的重点:
“你们老师讲翻译时,有没有强调译者应该为读者考虑,强调批判性思维?有没有强调简明英语原则?有没有教你们如何利用互联网或语料库来检索平行文本?有没有强调翻译就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可能有老师会说,每个学校的翻译教学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既对又不对,上外、北外高翻学院所强调的这些重点其实应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翻译理念,而不同的风格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我们学校的翻译教学可以将航运、经贸类的文体列为特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教授在2014年第1期《东方翻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年三愿》的文章,读完后深有感触,在此摘录了几段,和各位老师分享:
我们的某些高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并不是MTI的学科建设,他们关心的只是通过此举可以为自己的学校增加一个新的研究生层面的学位点,如此而已。这事当然也怪不得这些高校领导,因为教育部的有关部门领导下来检查、考核我们高校的业绩时,其着眼点也往往只在于该校有多少个博士学位点,多少个硕士学位点,该校的教师发表了多少篇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核心期刊的论文,该校的教师争取到了多少个省部级和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该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被引用率有多少等这些数字,而甚少深入关注其实际的教学质量(包括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科研水平,从而导致我们的某些高校领导也片面地追求增加学位点和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及其他。去年,就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3年年会上的开幕词中,MTI教指委副主任仲伟合教授就坦言他对目前国内高校MTI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情况感到“深深的忧虑”甚至“恐惧”。他说:“深深忧虑就是担心很多学校,实际上,无论是在学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设施,还是管理队伍,都还不具备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必备条件。但是也已获批。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培养,不能不让人忧虑,进而产生一种恐惧。也就是说,当年发起设置翻译专业学位的这批专家学者,最终因为没有管理好这个专业学位,不但没给国家带来贡献,反而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危害,所以让我感到恐惧。”如果我们的学校没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合格的训练,我们生产的产品(毕业生)不合格,那可不像工厂里处理次品那么简单,可以”回炉“重做,或是干脆全部报废,那将是贻误一代学子的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啊!至少他们在读的这两三年时间被白白浪费了,搞得不好,甚至还会影响他们今后毕业的前途。在此有必要引一句教育部主管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孙也刚副主任的话:“我们要把评估作为很重要的抓手,我希望我们教指委在评估当中要动真格,特别是在后面那一批,大发展的新上的培养院校,我在这里可以很不客气地说,有一些院校条件是不具备的。我希望这些院校在将来要评估的时候,教指委能毫不留情,不合格的就不批准。我可以告诉大家,去年MBA教指委在教学评估当中,有两个学校就没有获得通过,我们就暂停了这两个学校当年的招生。我支持MTI教指委,只有规范的管理,才能树立起MTI的品牌,才能让考生更愿意报考专业学位,在社会上才能有声誉,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原文链接:http://www.ejtrans.com/mulu.aspx
希望我院的老师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同样也关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在招聘新老师时,不要将“博士学位”作为翻译教师的门槛,这样会吓走很多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译员,而我们现在翻译教学缺的,恰恰是那些真正经过市场考验的优秀青年翻译。科研和教学并不冲突,科研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并不是单纯为了什么职称和名利。教育事业是神圣的,请不要亵渎她。
2. 客观对待翻译理论
我和13级MTI学姐沟通下来发现,她们很难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何绍斌老师教授的“中西译论比较”这门课中,虽然理论部分讲的比较细致,也批判地看待西方翻译理论,但是与具体翻译案例结合的较少,而宋志平老师教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用的教材是西方翻译权威Mona Baker的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这本书。而恰好2014年第2期的《中国科技翻译》杂志上有篇文章《语义求真——科技翻译之要旨》(耿智 萧立明 廉洁),里面就提出:
“笔者要特别强调,不要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因为西方多数翻译理论都是建立在同一语系内的符号转换,如英法互译、英俄互译、英德互译等等,这些都属于拉丁语系。在拉丁语系中,又是比较接近的日耳曼分支。所以西方的对等论比较时尚。但是汉语属汉藏语系,它与西方语言差异太大了。以英汉互译为例,可以说对等论根本行不通。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冒昧地触犯一位西方翻译权威Mona Baker,英国口笔译学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主席,其代表作是《换言之:翻译教程》。可以说,贯穿该书的理论就是对等论。书中列举的英汉翻译实例不多,最明显的是书后附录中,一篇关于中国熊猫保护区的英汉对照语篇。由于篇幅有限,我们现摘录两段原文及译文如下:An Adult panda munches bamboo. This attractive black and white mammal has widespread human appeal and has become a symbol for conservation efforts both with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as the symbol of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The panda is something of a zoological mystery. Its closest relative is the smaller red panda with whom it shares its range. The red panda’s striking appearance indic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ndas and the raccoon family.原书译文:一只成年大熊猫在咀嚼竹子。这一吸引人的黑白哺乳动物为人们所广泛喜爱。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标记,熊猫已经成为中国和国际性自然保护的象征。……熊猫被称为动物学里的一个谜,其最近亲属与其分享活动领域的更小的红熊猫。红熊猫引人注目的外貌表明了熊猫和浣熊科之间的亲密关系。中国读者读了上述译文,是否感到有文有理又不顺的问题?如果分析一下原因,这就是翻译原则不到位,追求字句段与原文对等造成的结果。
因为原文的语篇,是幻灯片的解说词,除了科普教育的主旨外,也是一种艺术文体,听起来,要有点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又要了解业内的专业术语,比如,原文中smaller red panda,译成“更小的红熊猫”就外行了,语义求真,就该译成红色的小熊猫,因为“小熊猫”是其动物学名称。此外,英语的虚词,例如冠词、连接词、代词等都一一不漏译地译出来,文章就很拗口。在追求语境求真的原则下,应强调神似,译文可作如下调整:
熊猫在吃竹子,细嚼慢咽。这种黑白花色的哺乳动物十分可爱动人,广为世人所喜爱。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其作为会标,象征着中国和世界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自然生态。熊猫简直是动物学的一个难解之谜。跟熊猫分享栖息地的,是种系十分亲密的红色小熊猫。而小熊猫的外貌又显示其属于浣熊科动物。
试想,如果老师灌输的翻译理念就不符合我国国情,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怎么样的?
另外,在王菊泉、郑立信主编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也提到:
有不少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人老是跟在外国人的语言理论后面学习,大有“拾人牙慧”之嫌,而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原因很多,但这与“移而不植”问题大有牵连。“借而不鉴”,是说借进来容易,难的是加以鉴别、评论、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合理部分与我们的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我们自己研究的发展。切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否则将会使我们的研究难以深入。在引进和借鉴时,我们经常用“反光镜与透视镜”作比喻,意指不应简单地照原样反映,而应在理解和看透的基础上,像透视镜一样,掌握精神,得其要领。王福祥、刘润清(1995)指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者靠‘外语’起家,长于吸收国外新思想、新知识,短于汉语语言学的修养。”王宗炎在谈到这类问题时也指出:
收集采购之功多,提炼转化之功少。比方有的搞理论的人只是读洋书,讲洋道理,没有回头看看本国情况,把从外国学来的那些东西加以试用、验证、修正、补充。讲语义学的只讲英语语义学,讲语用学的只讲英语语用学,仿佛把外国教授的讲座搬到中国来。我们应当承认,这样做有其好处,因为引进了一些新学问、新知识,可是中国学者不研究中国问题,拿不出本土材料来,很难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转引自王福祥、刘润清,1995)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所批判的这类现象正是这种“移而不植”、“借而不鉴”、“嫁而不接”、“引而不进”的现象,是我们今后需要加以避免的倾向。加强东西方语言理论研究的对比,提倡中外语言研究合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移植”、“借鉴”、“嫁接”、“引进”,这将是21世纪语言学者努力的方向。
柏林时间8月2日下午,国际译联举行三年一次的颁奖典礼,我国著名英法语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荣获杰出文学翻译奖,许渊冲教授在8月22日由中国外文局举办的“中国经典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专题讲座中提到:中文精简(concise),说一是二,内容大于形式;英文精确(precise),说一是一,内容等于形式。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有90%可以对等,而中文和西文间只有一半可以对等。对等的部分好办,不对等的部分则应“扭转劣势,争取均势,最好发挥优势”。
希望学院的翻译教学,尤其英语笔译专业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不要盲目照搬西方翻译理论,多学习我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借鉴上外高翻学院姚锦清教授、北外高翻学院李长栓教授的翻译理念,在传授翻译理论、翻译理念的同时,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来评析,让学生将这些理念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中,而不是浮于纸上谈兵。
3. 参考书目丞待完善:
最近看了一下2014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http://gs.shmtu.edu.cn/s/5/t/5/0a/d4/info2772.htm ) 和2014年英语笔译(MTI)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发现其中的参考书目以西方翻译理论居多,我国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很少。而且即便有,也是以我们学校自己老师编写的书居多,希望学院领导多加一点外校老师的翻译书籍,不要让我们学院的学生做井底之蛙。我们学院王大伟老师的《英语笔译实务3级辅导教程》、《现代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不是说王老师的书不好,只是通过自己的摸索,发现两本书重复率挺高,书中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王老师的翻译不符合简明英语原则,而且有迷信权威之嫌,没有带着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译文,也没有给翻译学习者教授正确的职业素养
本人选取了王大伟老师的《英语笔译实务3级辅导教程》 (外文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一处值得商榷的例子:
P72中有个例句:
【例11】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a. We will effectively protect workers’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b. (官方译文)We will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而在李长栓老师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一版)P305中也有类似的一句翻译:
例2.我们应当有效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A: We shoul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oreign investors.B: We should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oreign investors.很显然,两个例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王老师书中译文effectively是多余的,而且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也用错了。
试想,如果跟着这样的教材学下去,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呢?
建议加入下列书目:
1. Joan Pinkham,姜桂华: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中式英语之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Joseph M. Williams:Style: Towards Clarity and Gra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3.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思果:《翻译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 思果:《翻译新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 思果:《译道探微》,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
据了解,2013级外应和MTI两个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都没有开设,原因据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张健教授在《传媒新词英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中提到:“译者要善于活用工具书和网络数据库,从而快速精准地在译语中找到可借用的表达方式。懂得正确使用工具书及网络浏览查询,就等于有许许多多专家不分昼夜在为译者服务,随时听候他的调遣,既省时又准确。”
而我们学院居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实在是说不过去。
前一阵子看到外院网上公布了这样一条新闻:
“8月12日,外国语学院在学院510会议室召开了项目库建设申报工作会议。会议由院长尚新教授主持,教学副院长及项目组有关成员参加会议。会上主要采用电子稿演示的方式进行,海事语言信息处理与翻译研究中心、MTI机辅翻译实验室、上海海事语言服务基地、航海类英语教学研究中心等各申报组,将各自拟申报的电子稿文本内容逐项演示讲解,参会人员作评议修改。”
(原文链接:http://cfl.shmtu.edu.cn/news/1045.htm)
希望学院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软件也要跟上,为我们广大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 翻译作业批改评讲方式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
据悉,2013级研究生的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外应的“物流英语与翻译”的王宪老师对学生作业提出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之外,其他老师诸如宋志平教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只是给学生们打分,上课时讲他自己的译文,而毛立群教授的“翻译工作坊”也只是给学生布置作业,但不怎么评析译文。
而好的翻译是改出来的,由于本人认识几位北外高翻的学长学姐,他们告诉我,北外高翻汉英笔译的作业是两周一篇,第一遍初稿时要求学生作译者注,就是要求学生把查证的过程在尾注中进行阐述,初稿结束后,交由同学互相审稿,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再自己修改完后于周一晚上12点发至李长栓老师邮箱。老师和助教们批改完之后,再把所有同学的译文发至每位学生的邮箱,每位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译文和相应的分数,学生再根据上课时老师对译文的讲解对译文进行修改,译文讲评完三天之内再把修订稿发到老师邮箱,老师再根据修改稿确定本次作业最后的分数。
希望学院的任课老师能够借鉴北外高翻的作业批改和讲评方式,鼓励学生养成作译者注的习惯,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实行同学译文互相校对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规定作业交付的最后期限,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将全班同学的译文公开化,让学生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差距。相信,一学期下来,学生对待翻译的态度和对翻译的认识,都会有质的飞跃!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李长栓教授在2004年第2期《上海科技翻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原文错误的识别与翻译方法》,其中提到:
“译者是最细心的读者。专业译员不是翻译文字,而是翻译意思。他十分注意文章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对于自己不敢确定的事实,都要一一核实,决不想当然。所以,除了显而易见的打印错误外,译者经常发现原文的笔误和事实性错误。发现原文错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需要去主动寻找。翻译时,只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真正需要了解原文所提供信息的读者,而不是一个“翻译”,从而真正去理解上下文逻辑关系,按照常识及各种背景知识作出判断,对原文事实进行核实,会很容易发现原文的不当或错误之处(如果有)。”“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原文的错误,是每个译员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属于打印错误或笔误,且自己可以肯定正确内容的,翻译时不请示作者或委托人,自行修正,在提交译文时说明原文有哪些问题,请作者修改原文;如果发现事实错误,则告诉委托人或作者,请修改后再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的,将错误之处译出,加注说明。”“从译者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来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翻译,当然没有必要指出(我想也不容易发现)原文的错误;即使客户要求,你也可以说我没有发现;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帮助别人沟通,则肯定会主动指出(我想也会更容易发现)原文错误,即使客户没有要求。后者应当是翻译工作者的态度。对于机构内部翻译人员来说,更应当强调团队精神,与文件起草部门合作,提高各语文文本的质量。“当然,有时译者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或许作者早已离开人世,这时,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要把原文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必要时加注说明;或者将错误译出,以注释方式说明原文有误,并提供调查结果。”6月4日,我赴上外松江校区图文西厅,听了一场上外高翻的讲座:
http://news.shisu.edu.cn/lecture/2014/2014,lecture,024289.shtml
主讲人是上外高翻的院长柴明熲以及笔译系教授姚锦清,讲座中姚老师举得一个例子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姚老师要求学生收到他的邮件之后立即回复,如果发出邮件后,学生一天之内都没有回复的话,那么姚老师绝对不会饶过那位学生。因为姚老师要培养学生对待客户真诚的态度,好比姚老师是客户,学生收到客户邮件后不回复,那么就是对客户的不尊重,也就显得没有职业素养了
上述李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和姚老师所强调对待客户真诚的态度,其实正是一名合格的译员所应该具备的,也希望我们学院老师上课时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翻译技巧”,而更多的是要传授“翻译之道”,用实例来培养我们的职业素养。我想,也许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译员。
不知不觉,洋洋洒洒地写了7千余字,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绝不是诋毁外院的各位老师,而是真诚的希望学院能够做出教学上的改革,让今后的学生受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我们学校毕业典礼上的延时视频——《海事拾掇》想必老师们都看了,我们学校校园很美,如果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也能跟上的话,就完美了!
真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20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钱家骏
2014年8月3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外国语大学论坛  

GMT+8, 2025-5-6 21:17 , Processed in 1.7933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