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bbs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ESI·观点 | 丁俊: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81

帖子

8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 18:3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标题

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

第四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过重大的历史贡献。两大文明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人文理念,特别是两大文明对于人与自然的崇高定位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异曲同工,颇多相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和重要的时代意义,应是21世纪人类建设新的全球生态文明、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精神资源。

作者简介

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关键词

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人类;自然;和谐共生

正文
引论
世界上的文明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大的文明体系其实为数并不多。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在其《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把世界上古往今来的主要文明划分为21种,并认为其中一些文明已经消亡,有些则正处于衰落和解体之中,其中包括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东方文化,而西方文明仍然处在生长阶段,因此,汤因比认为,人类文明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则把世界上的文明或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他说:“据我个人的分法,纷纭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可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再扩而大之,全人类文化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人类并没有创造出第三个大文化体系。”季先生不仅不赞同东方文明正在衰落或解体的说法,而且还断言:“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将再领风骚。”

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属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的文明体系之列,内涵丰富,义理深邃,历史悠久,影响广远,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两大文明相互毗邻,休戚与共,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和历史命运。本文就两大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定位以及两大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一粗浅评述和比照,就教于出席第四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海内外专家学者。

一、中华文明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崇高定位


在中华文明视域中,“人”被定位于“天”与“地”之间的核心地位,“人”肩负着重大而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人要“参天地,赞化育”,“替天行道”,“敬天法祖”。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孔孟认为,天道即人道,因而天道不必外求,对人道的认识也即对天道的认识。以此为前提,他们强调知天,更强调知人,知人就是认识到人贵物贱,人是宇宙的中心。”

因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贵物轻”,“民贵君轻”,“民为帮本”,“人命关天”,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凡是涉及人的生命的事,都是头等大事。《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处马厩着火了,他立即问道:“伤人乎?”却不问马的死活,足见孔子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

中华文明还特别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建设,倡导忠孝人伦,强调人要慎独自律,修身养性,力求做“君子”而不做“小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加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加敬畏恐慌;因此,正人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特别注重自律,惟恐有失,获罪于天。可见,在中华文明视阈中,真正意义上的“人”,不仅是高贵的,而且是高尚的,是负有社会责任并追求道德修养的谦谦君子。没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守伦理、丧失道德之人,则会“伤天害理”,是禽兽不如的“小人”。

中华文明对自然同样有很高的定位,认为宇宙万象,大千世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论山川草木,鸟虫鱼兽,都是具有灵性的存在,能够与人感应互动,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显然,中华文明追求的是“天人和谐”的境界,强调人要与自然建立相互默契、互补和谐的互动关系。

2、中华文明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和谐”是中华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总则。在中华文明视域中,“天”的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天”既指超然的精神存在,是无形无象的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也指可观可感、与“地”相对的行色之天,即自然之天,乾象之天,它包纳宇宙万象和大千世界。超然的“天”,具有生杀与夺之大权,四季更迭,王朝兴衰,人寿夭折,祸福吉凶,无不由“天”掌控,故人当敬“天”畏“天”,事奉“上天”,因为“天生庶民,有物则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而作为宇宙万象的“天”,“列星随转,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正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只有四时行,百物兴,人类才可以生生不息。因此,这个“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人类当格外敬惜自然,不可因人戡天,戗伐自然,征服自然。

显然,在中华文明的视域中,人类只有畏天、敬天和顺天,方可实现天人互动与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最高境界则是“天人合一”之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即只有做到明心见性,方可知天,实现天人合一。宋代大儒张载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逸人。”当代儒家学者杜维明先生说:“整个人类群体和自然,应该有一个持久与和谐的关系。人类应该重新了解自然,重新肯定自然。另外,人心和天道应该能够合一合德。在这个层面,天道不完全是自然,天道有神圣的一面,可以是人的终极关怀,所以《中庸》才有‘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样就可以和远古的中国传统里所谓的‘天生人成’配合起来。人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仅是完成他自己的利益,完成家庭的利益,完成社会的利益,乃至完成人类的利益。他的责任感也应该是替天行道。做宇宙大化的孝子贤孙。”

“天人合一”实际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而非分离,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而非对立,这一点,是古今儒者普遍认同的。“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乃至同一时代的儒者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见解不尽相同,但在承认天和人、自然界和人类精神具有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和谐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这一点上却是基本一致的。……虽然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远境界,但儒家将其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来追求,无疑显示和体现出儒家的伟大智慧。”实际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之一。用今天的话说,追求“天人合一”之境,就是要追求和谐有序的生态文明,实现“天人合一”之难,也就是建设理想的生态文明之难,纵然难,但人类仍当孜孜以求,努力不懈。

二、伊斯兰文明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伊斯兰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崇高定位

伊斯兰文明对人类同样有崇高的定位,即将人类视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肩负着代理真主治理世界的神圣使命。同时,人还被赋予了灵性、理性和智慧,因而能够认知并追求真理,趋善远恶,人类因理性和智慧优越于万物,在宇宙间享有无上的尊严。《古兰经》中说:“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2:30)“当时,你的主曾对众天神说:‘我必定要用泥土创造一个人,当我把他造出来,并将我的精神吹入他的体内的时候,你们当为他而倒身叩头。’”(38:71-73)“我确已优待阿丹的后裔,而使他们在陆上或海上都有所骑乘,我以佳美的食物供给他们,我使他们优越于我所创造的一切。”(17:70)《古兰经》是伊斯兰文明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人类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这就是《古兰经》中给人类的崇高定位,

在伊斯兰文明视域中,真主不仅创造了人,还赋予人其他万物所没有的灵魂与智慧,真主甚至命令天使们倒地叩首,向人类致敬,以显示人类的崇高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伊斯兰文明特别强调保护人的生命、荣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赋予受侵害者捍卫自身尊严的权利。《古兰经》中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5:32)

伊斯兰文明还强调,要包容人类及其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为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真主的“常道”和人间的常态:“他[真主]的一种迹象是:天地的创造,以及你们的语言和肤色的差异,对于有学问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30:22)。因此,在伊斯兰文明视域里,人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不会成为互不平等或相互歧视的理由,而且为相互认识和了解乃至相互体恤和友爱提供了广阔空间。人类同宗同族,生而平等,不因民族、种族、肤色、血统、语言、阶层、贫富的不同而有高低贵贱。《古兰经》中所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白人不比黑人优越,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最优越的人是最敬畏真主的人。”敬畏真主不是空洞的,而与人的道德修养、行为举止直接相关联的,真切的敬畏实际就是要拥有美德和善行。因此,要做到敬畏,就要培育道德,戒恶行善。

因此,伊斯兰文明十分强调人的道德建设,认为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没有身心的和谐,而只有敬主爱人,崇德向善,才能体现人的价值。人是万物之精华,真主不仅赐予人类丰富的物质给养,而且为人类赋予了理性和智慧。《古兰经》中说:“有教养的人确已成功。”(87:14)“凡洁身自好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灵性者,必定失败。”(91:9-10)“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末,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唯坚忍者,获此美德,唯有大福分者,获此美德。”(41:34-35)

先知穆罕默德十分强调对高尚道德的栽培,有大量圣训训导穆斯林敬主爱人,趋善远恶,慎独自律,至于至善。圣训中说:“真主派遣我的使命,就是完善人的道德。”“信仰最完美者,就是道德最优美者。”“善行就是美德。”穆圣在被问及什么是“至善”时,他回答说:“至善就是你敬拜真主,就如同你看见真主一样,倘使你看不见真主,则真主总看见你。”也就是无论人前人后,明处暗处,都当严格自律,塑造理想人格,因为真主洞察秋毫,无所不知。这种理念与中华文明中强调的“君子慎独”高度契合,可谓异曲同工。

伊斯兰文明不仅尊重和保护人的精神、名誉、人格的尊严,还要尊重和保护人的躯体本身的尊严,不能侵害任何人(个人和他人)的躯体,严禁自残自戕,甚至严禁凌辱敌人的尸体。对于战俘、死者都要予以人的尊严。《古兰经》中说:“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95:4)圣训中讲到,有个人想要打碎一块人骨,先知穆罕默德告诫说:“你不要打碎它,你打碎尸骨,就如同打碎活人一样!”先知穆罕默德在遇到人们抬着的一个灵柩时,正在坐着的他便起立致意,身边的圣门弟子告诉他那是一个犹太教徒的灵柩,先知质问道:“难道犹太教徒不是人吗?!”

在伊斯兰文化视域中,自然界与人类一样,同为真主的被造物,宇宙间的森罗万象,不仅显示着造物主的迹象,而且承担着辅助人类治理世界的使命。《古兰经》中说:“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真主曾为你们制服天地间的一切,他博施你们表里的恩惠。”(31:20)“真主创造天地,并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产各种果实,作为你们的给养;他为你们制服船舶,以便它们奉他的命令而航行海中;他为你们制服河流;他为你们制服日月,使其经常运行,他为你们制服昼夜。”(14:32-33)因此,大自然同样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的使命,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的利益。

2、伊斯兰文化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伊斯兰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是:人类要尊重自然,敬惜自然,做自然的朋友和邻居,要合理取用自然,享受自然,既不可神化自然,崇拜自然,做自然的奴仆,也不可征服自然,侵害自然,做自然的主宰。尽管人类优越于万物,万物当为人所用,而不可人为物役,但是,也不可因人戕物,破坏自然,而要善待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山川草木,鱼虫鸟兽,都当倍加珍惜,取用有度。

有一则圣训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善待自然的神圣意义和崇高价值——善待自然即是敬畏真主、取悦真主:“据艾布·宰尔传述,真主的使者说:当有个人走在路上时感到口渴难耐,于是他找到一眼井并下去饮水。当他饱饮井水后从井里出来时,忽见一条狗气喘吁吁,因极度口渴而舔食湿土。那人自语:‘这条狗如我刚才一样口渴呵!’于是他又下井,在靴子中盛满井水,用口叼着靴子爬了上来,然后饮水给狗。真主因此而酬报了他,宽恕了他。圣门弟子们问道:‘真主的使者啊!难道善待动物也有回报吗?’真主的使者回答说:‘善待一切生灵,都有回报!’”

对动物如此,对山川草木,亦当如此。穆罕默德先知曾面对麦地那的一座山深情地说:“吴侯德山爱我们,我们也爱它。”圣训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升到信仰的高度:“清除道上的荆棘是最低的信仰。”

概言之,在伊斯兰文明视域中,天体的运行,草木的枯荣,昼夜的轮回,四季的交替……整个宇宙万象,无不演奏着经久不衰的和谐之音,人类作为宇宙间最高贵的被造物,不仅不能危害和破坏这种和谐,而且要精心维护这种和谐,在合理有度地享用自然的同时,要与自然为邻、为友,怜山惜水,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更顺利履行自己治理世界的神圣职责。

三、结语
显而易见,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崇高定位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颇多相合或相近。两大文明都有丰富的人本思想,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善待自然,取用有度,反对因人戡天,征服自然。作为颇具代表性的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这些和谐理念,与以征战逻辑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所倡导“征服自然”的理念显然有所不同。“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保障。”

西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在今天,人们也更加真切地认识到,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十分严峻的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能源的日益短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乃至性病的蔓延、人伦道德的沦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要有效应对并妥善解决这些全球问题,建设新的全球生态文明,不能依靠任何单一的民族或国家,也不能仰仗一种文明,而需要靠全人类和衷共济,互助合作。从文明的角度说,就是要维护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在不同文明间开展对话、交流与互鉴,尤其要以东方文明之长济西方文明之短,进而达到人类各种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合共生,营造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和谐理念与东方智慧,在应对今日人类社会的诸多危机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借鉴价值,特别是两大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智慧,应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新型生态文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

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
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外国语大学论坛  

GMT+8, 2025-5-6 14:23 , Processed in 1.8242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